論建立地下隱蔽工程線路保護區及智能巡查系統的重要性
2014年8月28日上午10點,廣州地鐵5號線發生事故。經現場維修人員確認:地鐵11號線勘探取樣過程中擊穿了地鐵5號線的隧道,致列車通過困難。該事故影響了一大批乘客,也造成周邊路段的大塞車。中午12時許,經搶修,雙向行車恢復正常。
無獨有偶,2014年7月31日晚,高雄發生可燃氣體外泄,并引發多次大爆炸,當地供電設備、通訊線路、自來水管和天然氣管線嚴重受損。2014年6月30日,大連某公司在金州新區路安停車場附近進行水平定向鉆施工中,將中石油新大一線輸油管線鉆漏,導致原油泄漏,溢出原油流入市政污水管網,在排污管網出口處出現明火。2014年4月11日,中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一條管道發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業的自流溝,致出廠水苯含量超標。
僅僅半年的時間,全國輸油、天然氣、自來水管道和地鐵隧道等地下隱蔽工程線路事故就達近十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這些有著“城市生命線”之稱的各種管道線路,變成了威脅當地居民生存的“奪命線”。警鐘長鳴,建立地下隱蔽工程線路保護區勢在必行,并且要建立高效的線路保護區巡查系統,加強保護區內工程施工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整治,落實各項監管措施,預防安全事故。
回顧2014年7月31日晚的臺灣高雄燃氣爆炸事件,由于疏于管理,氣爆箱涵未能納入巡查范圍,而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漏氣點,更是由于信息傳遞不暢,導致丙烯供氣方未能及時關閉供氣閥門,將近10噸丙烯氣體外泄,最終導致慘劇的發生。
而本次廣州地鐵5號線事故,9月1日經廣州地鐵公司初步調查,該事件系鉆探施工單位擅自更改鉆探孔位置而造成的。根據設計方案,原鉆孔位置距離五號線隧道中心線有10.42米,鉆探作業不會對五號線運營造成影響。但是,勘探單位以該施工影響交通為由,在未辦理相關手續的情況下,擅自將原孔位北移。而監理單位也未對擅自移動的孔位進行核查,致隧道被鉆穿。
而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智能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接踵而至,建立一套快速處置,實時掌握,即時響應的地下線路安全保護區巡查系統已經完全可以實現。早在2013年,上海地鐵維保公司就與其合作伙伴上海順凱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一套“軌道交通安全保護區巡查系統”和智能巡查設備“軌交衛士-智巡系統”。應用GNSS技術以及網絡傳輸技術完美的將巡查系統做到了任務實時分發、巡查軌跡實時查詢、發現異常實時上報的高速信息化管理模式,同時管理者通過巡查員上傳的信息進行決策,及時對線路異常進行處置,達到快速處置,規避風險的目的。
智能巡查系統上線僅3個月時間,就出動巡查員964人,巡查保護區間917個,發現保護區內施工項目219個,其中200個項目安排專人持續跟蹤,19個項目采取進場監護手段,有效地管理了線路保護區內違規工程,達到了周邊工程對線路安全的0影響和0事故。“智能巡查—快速反饋—施工控制—在線管理”,只有通過建立地下隱蔽工程線路保護區,建立智能巡查系統,才可以快速、準確、有效地發現問題,排除隱患,降低地下管線安全風險,從而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減少不必要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將城市的生命線真正的塑造為保障人民生活質量的生命線。